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
北部战区某部副研究员李新——
时刻保持冲锋姿态
李新近照 (梁昌倬 摄)
波峰浪谷间,他跟随各型舰艇,多次参与新型导弹、舰艇试验试训任务,在远海大洋留下一道道闪光的航迹。
探索奋进中,他面对全新职能,投身全新领域、钻研全新专业,在任务规划领域闯出一条全新之路。
入伍20多年,历经多次转岗转型,北部战区某部副研究员李新始终在主战航道忘我冲锋。
2016年,李新从海军某基地转岗至北部战区某部任职。“归零并不可怕,怕的是没了冲锋的勇气。”面对全新领域,李新暗下决心,向着“主战高地”发起冲锋——
面对陌生课题,他带领全室潜心研究,推动某专业研究实现从无到有的跨越式突破;深研理论知识,全面掌握战区各军兵种部署、武器装备性能;负责拟制联合行动规划,带领团队动态掌握各军种行动方案变化,及时调整计划;牵头完成多项重难点任务攻关,有力推动指挥保障业务融入联合作战指挥链路……
2019年,李新牵头组织某试点工作。面对“平地起高楼”的难题,一些人犯了难。有人建议等一等,借鉴外单位经验。“打仗的事情等不得。”李新带领团队结合实战背景展开演练,经过几个月精细打磨,率先完成试点工作,为其他单位提供了经验参考。
某次演训中,陆军、海军、空军、火箭军多支军种部队的作战数据汇聚而来。这让李新既体会到了联合作战的威力,更感受到了创新谋战的压力。
紧跟战区主战步伐,如何更科学高效地处理海量作战数据,如何更精准地提出辅助决策建议,成为他新的冲锋方向。
李新带领团队投身某系统研制工作,往返于基层部队和科研院所之间,将千军万马化作电脑系统里的一枚枚图标,绘制出一幅幅清晰的行动计划图表。去年,该系统在全军某项竞赛中获评三等奖,探索形成的任务规划“六步法”作业流程,得到上级认可。
百忙之中,抽出时间“追踪”业务前沿,是李新一直以来的习惯。去年,他“啃”完了12部著作。有一天,一篇文献中的某项参数吸引了他的注意。他顺着这条隐藏在资料中的“蛛丝马迹”,寻找到某课题研究的“破局之道”。
前不久,李新作为演练导调组成员,回到了曾经任职的海军某基地。熟悉的舰艇、熟悉的海域,在李新眼中,如今却是全新的景况。
“在海军任职时,一枚导弹发射只涉及技术流程。但站在战区的高度,一枚导弹发射的背后,是整个‘棋盘’的布局。”李新站在甲板上眺望,脑海中思绪万千。面对全新的格局、全新的挑战,李新说:“唯有时刻保持冲锋姿态,方能不负使命。”
第73集团军某合成旅营长陈松——
两栖精兵敢打必胜
陈松近照 (张永进 摄)
盛夏,某海域风急浪涌。晨光熹微,第73集团军某合成旅一场两栖合成营突击演练拉开帷幕。接到指令后,两栖装甲突击群驶出登陆舰展开编波航渡,在行进间变换战斗队形,向岸滩一线发起冲击。
“海上通路遭‘敌’火力封锁”“岸滩发现反登陆障碍”……面对特情,左翼突击群指挥员、营长陈松研判态势后迅速定下战斗决心。在火力支援下,两栖装甲突击群对“敌”目标实施摧毁,工兵分队火速前出扫残破障,登陆兵力梯次推进,成功控制滩头要地。
作为两栖合成营营长,从密林到山地、从浪尖到滩涂,陈松始终保持冲锋在前的姿态,把自己磨砺成强军胜战的“两栖刀锋”,把营队锻造为敢打必胜的“尖刀铁拳”。
5年前,被正式任命为合成营营长的陈松,真实触摸到陆军转型的脉动。
起初,面对全营装步、坦克、通信、侦察、工兵等10余个兵种,数十种武器装备,近百个不同专业岗位,不少官兵深感“本领恐慌”。“要想让官兵快起来,自己得先跑起来。”曾在7个不同岗位摔打磨砺的陈松,以“归零”心态,带头学习新装备新知识。
训练中,他带头驾战车下海、进行海上实弹射击、上舰指挥装卸载,仅用1年多时间就熟练掌握18个专业和12种武器装备运用。在没有教材资料、没有经验借鉴的情况下,陈松带着专业骨干,依托训练大纲编写了多个专业教案。在他的带领下,营队战斗力稳步提升。
“军人的状态,只有打仗和准备打仗!”这是陈松的格言。
新装实训,只争朝夕。去年某装备刚列装,陈松即带领官兵奔赴野外开展新装备实车驾驶训练,1个月后便组织新装备实弹射击。首次进行新装备海上全浮装载训练时,海上风高浪急,部分新训驾驶员心里没底。有官兵建议,只让经验丰富的驾驶员参训,或改天再组织训练。陈松力排众议:“平静的海面练不出勇敢的水手。”最终,新训驾驶员在复杂海况下全部顺利完成上下登陆舰(艇)模拟演练。
5年营长岗位的探索实践让陈松深切感到,现代战争是系统与系统、体系与体系的对抗,唯有融入体系练强协同、环环相扣攥指成拳,才能在未来战场上赢得先机。为把各作战要素紧紧“网”在一起,陈松推动搭建完善情报链、指控链、打击链、保障链,实现指挥模式由直线向网状转变。
联合演习中,陈松打破以往层层攻坚的套路,采取新型编组模式,在海空火力掩护下,带领官兵精准破障,快速贯通水际岸滩通路;红蓝对抗中,陈松活用战术,对岸滩一线及各通路地形进行综合分析研判,灵活指挥蓝方装甲车前出……
前不久,陈松再次受领参与无人平台作战运用试验攻关任务。他带领官兵克服诸多难题,探索多项实战招法,申报相关专利6项,有效提升了合成营无人平台跨海侦察、无人破障的实战能力。
转载申请事宜以及报告非法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010-56807194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