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国家安全局近日对俄境内多处军用机场发动大规模无人机攻击。针对乌方使用的这种无人机攻击模式,有媒体称,此举可能开启了未来作战的“潘多拉魔盒”。那么,乌克兰此次无人机空袭行动是如何实施的?又反映了未来战争的哪些新趋势?
打击如何进行?
当地时间6月1日,乌克兰安全局发布的视频截图显示,乌克兰无人机在俄罗斯境内对俄方飞机发动了袭击(来源:环球时报)
乌克兰国家安全局6月1日在社交媒体上宣布,成功对位于摩尔曼斯克州、伊尔库茨克州、伊万诺沃州、梁赞州、莫斯科州和阿穆尔州的俄罗斯轰炸机基地实施打击。和以往相比,这次被袭击的俄军轰炸机基地分布于俄罗斯后方广阔的地域,甚至包括遥远的西伯利亚。军事观察员张学峰认为,此次“蛛网”行动在人工智能识别等高新技术的加持下,凸显了人在作战中的操控作用,乌军传统远程无人机的打击范围进一步扩大,战场的前后方也进一步模糊。
张学峰:首先,从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在事后发布的声明来看,每一架无人机都有对应的操控员,他们有可能是通过俄罗斯境内的移动通信网络来操控这些无人机,也不排除使用“星链”系统的可能性,但目前俄罗斯境内尚未开通“星链”的服务。其次,有人认为这次袭击可能采用了人工智能识别技术,虽然目前来看存在使用该技术的可能性,但在具体行动中仍缺乏确凿证据。再者,大量微小型无人机与远程投送手段的结合,无疑进一步模糊了战场前后方的概念。
无人机在战场上发挥何种作用?
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军事基地遭袭画面(来源:央视新闻)
乌克兰方面发布的现场视频显示,无人机在俄军机场上空依次对停放在露天的轰炸机实施打击,现场黑烟滚滚,多架轰炸机都有遭到攻击的痕迹。张学峰认为,这次“蛛网”行动之所以备受关注,不仅在于乌方公布的所谓“战果”,更因其凸显了无人机在现代战争中的关键作用。
张学峰:此次无人机袭击的最大特点在于微小型无人机与其他投送手段的有效结合,这种组合发挥了力量倍增器的作用,使敌方纵深目标同样面临无人机蜂群攻击的威胁。目前,部分国家正计划将弹道导弹与可自主攻击的微小型无人机或巡飞弹相结合。前者凭借速度快、突防能力强的优势,可深入敌后方释放微小型无人机或巡飞弹,对目标实施自主攻击,从而实现单次打击摧毁多个目标的效果。
如何应对微型无人机?
乌克兰媒体公布的画面显示,乌方无人机被存放在木质暗格之中,然后通过卡车运输并进行发射(来源:环球网)
张学峰进一步分析,随着无人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大量相对低端的无人机对高价值目标的威胁与日俱增,执行此类攻击任务的技术门槛也在快速降低。要有效应对微小型无人机的袭击,必须综合运用多种防御手段。
张学峰:在探测阶段,由于微小型无人机目标较小,需要综合利用声学、光学、红外及雷达等多种探测手段。在拦截阶段,则需采用多样化防御武器,包括微波武器、激光制导的小型火箭弹或小型防空导弹等拦截系统进行拦截。目前来看,综合运用多种探测和拦截手段能有效反制此类微小型无人机。但关键在于,若要对每个重要军事基地都实施严密防护,需要投入较高的防御成本。
(央广网·军事频道 记者:贠瑞静)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