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退役军人》栏目系列报道“强国复兴,奋斗有我”,今天播出退役军人支教者赵宏智的人物纪实报道下篇《以生命践行使命,退役军人支教者赵宏智的未了心愿》。采制:总台军事记者杨鸿、张建动,特约记者魏凡凯、杨柳岗、张卫东;播音:胡铖铖、宋波。
人物档案
赵宏智,重庆铜梁人,中共党员,1976年出生,1992年入伍到原成都军区某部,1993年考入原昆明陆军学院,毕业后分配到原第十三集团军基层部队任职,1998年退役后,安置到成都市的一家银行工作。从2008年起,赵宏智毅然放弃在大城市的舒适生活,投身偏远乡村的教育公益事业,先后辗转云南省泸西县和甘肃省宕昌县支教。从2017年起,他再次来到陇南大山深处的宕昌县,在最偏僻的磑子坝小学开展教育改革试验,直至2024年12月病逝后长眠在这片土地。他以生命践行了一位退役军人为国分忧、为民服务的赤诚情怀和推动社会进步与变革的使命担当。
又是一年春来到。四月的陇南大地,绿染原野,金黄色的油菜花在春风里摇曳。然而,长眠在这里的退役军人支教者赵宏智,再也看不到这美丽的景色,他的坟前,已经长出了萋萋芳草。4月2日,是他去世的第一百天,妻子马辽艳带着刚满三岁的女儿来上坟,年幼的女儿不知道,她从此再也没有了父亲。
女儿:哎,爸爸怎么不见了?
马辽艳:爸爸在这里睡觉呢。
女儿:爸爸,爸爸,他没在这里。
马辽艳:爸爸听到了吗?
女儿:没听到。
马辽艳:跟爸爸再见。
女儿:爸爸再见!我的爸爸不害怕,我的爸爸不害怕。
(赵宏智的坟前,人们送上鲜花表达思念)
马辽艳是赵宏智2018年在甘肃宕昌支教时认识的,那一年,赵宏智已经42岁,依然是孑然一身。他在宕昌的生前好友陈武成向记者介绍说:
陈武成:我曾经问过赵宏智,为什么年龄这么大不找对象。他说,像他们那样的工作,全国各地跑,没一个稳定的住所,谁愿意嫁给他们。
陈武成说,当年赵宏智并不是不想结婚成家,在此之前,他也曾遇到过他心爱的姑娘,有过他心中渴望的爱情。然而,从2008年开始,由于常年在偏远山区支教,居无定所,他一次次与爱情失之交臂。
陈武成:赵宏智找了一个对象,20多岁,长得挺漂亮的。他曾经跟对方的家长见过面,但是家长极力反对,家长说,像赵宏智这样做公益的人,长时间在偏远山村工作,并且没有一个安定的住处,能让人放心吗?赵宏智不得已,就离开了。
(赵宏智)
经历过几次情感的打击以后,赵宏智本以为自己一辈子就孤独终老了,但是没想到,就在他人到中年之际,宕昌——这片他为之奉献的土地,给予他一份美好的爱情。这份爱情虽然来得有些迟,但非常美好,让他在生命的最后几年,度过了一段十分幸福的时光。马辽艳是一名山村教师,父亲和赵宏智一样,也是一名退役军人,她说,赵宏智身上的军人品质和无私忘我的公益情怀,当时深深吸引了她。
马辽艳:我坚信赵宏智是一个善良的人,很信任他,觉得他拥有军人气魄。比如,他在磑子坝亲自去冲厕所,对于一个在城市生活过的人来说,很多人连那种旱厕都不愿意进去。但是他呢,把厕所冲得干干净净。他说,他是军人,这些苦他必须能吃得下去。
(赵宏智带领学生们手工制作的陇南山村农具)
赵宏智在大山深处艰苦的支教生活,以及那种忘我的工作状态,让马辽艳看在眼里,疼在心头。马辽艳回忆说,赵宏智第一次来宕昌老家山教学点支教时,由于教学点周边人烟稀少,以往在成都见惯了熙熙攘攘人群的赵宏智感觉到很孤独,周末遇到赶集日时,他就会骑车来到乡里,蹲在大街上看来来往往的行人。
马辽艳:我记得他有一次说,他专门骑着摩托车到兴化乡,只为了蹲在路边看看人。因为教学点附近人烟稀少,很少见到人。
有情人终成眷属。2020年9月,马辽艳和赵宏智满脸幸福地领取了结婚证,两年后,可爱的女儿出生了,这让多年漂泊在异乡的赵宏智有了一个温馨幸福的家。然而,就在女儿才刚满两岁的时候,他却因长年积劳,英年早逝,带着未竟的事业走了,留下了年幼的女儿,留下了许多未了的心愿。妻子马辽艳说,临终前,赵宏智心心念念的还是磑子坝。
马辽艳:赵宏智心里始终牵挂着磑子坝。他有一个目标,想要把磑子坝小学打造成一个模板,让所有的乡村学校复制它。想法是好的,他做了很多,有些做法也失败了。
(赵宏智(左五)和孩子们做游戏)
赵宏智在2017年底重返宕昌支教,来到全县最为偏远的磑子坝小学,他想带着支教十年积累的经验、能力和资源,彻底改变这所乡村学校的面貌。作为21世纪教育研究院农村中心主任、全国农村小规模学校联盟工作小组成员,赵宏智知道,除了磑子坝之外,全国还有很多相同困境的农村小规模学校,他希望能和这些学校的校长一起,为这些学校找到一条出路,如果磑子坝可以被改变,那么中国的任何一所乡村小学都可以被改变。2018年2月,他在一篇文章里吐露心声,描绘了他心里对乡村教育的美好愿景:
赵宏智心语:对于乡村学校来说,其实很难作为狭义的教育机构孤立地存在。教育与养育是乡村学校的一体两面,乡村学校能给予孩子的一定不仅仅是教育课程,同时也包括健康、福利、成长与生涯辅导。对于乡村的留守儿童而言,学校是比家庭更重要的培育力量。我想在磑子坝创建一所理想中的学校。我希望孩子的学习是自主、多元而又充满乐趣的。我希望学校和家庭的关系是互相依赖的。我希望学校就是村庄,村庄就是学校。我希望更多的伙伴和我一起,让改变发生。
刚到磑子坝小学,41岁的赵宏智和同事们就制订了一份6年的改造计划:先基础改建,让孩子们能在学校舒适地获得现代化的教育;再培养孩子的身心健康,成为一个有魅力的人;最后让孩子带动家长,学校影响村庄,让磑子坝成为一所全方位服务型的样板学校。为了给学生提供劳动实践的机会,提升他们的创新创造能力,同时把学校打造成学校、家庭和村社发展的合作共同体,赵宏智流转了部分村民闲置的土地,建起了一个较大规模的农场。课余时间,他带领学生和雇请的村民一起种植中药材,养羊、养鸡,还申请注册了农产品品牌“磑小愿”,希望把磑子坝的特产推向山外的世界。他的生前好友、宕昌县城关小学校长戚玉芳说,由于种种条件所限,赵宏智的农场计划进展得并不顺利,目标还没有实现,就因病离开了这个世界。
戚玉芳:当时赵宏智到磑子坝去,不仅仅是关注教育,而是助力乡村振兴,推动农村地区的整体发展,包括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他的想法非常好,就是给他的时间太短了,赵宏智走得太早了。
(和女儿在一起,是赵宏智最幸福的时光)
在磑子坝小学支教6年间,赵宏智一直想把磑子坝小学打造成一个具有一定规模的乡村学校样板。可是,后来由于农村小学撤点并校,生源锐减,磑子坝小学从当初的150多名学生降到现在的20多名,素质课程停课,赵宏智精心打造的食堂和农场也就夭折了。宕昌县教育局教研室原主任陈武成说,虽然从公益项目的投入产出上来看,赵宏智的这场实验好像没有成功,但他探索出的一些经验做法却保留了下来,正在悄悄地改变着乡村教育事业。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办好必要的乡村小规模学校”,并且纳入乡村振兴的重点工作之中,乡村教育十分需要像赵宏智这样逆流而上的公益人士。
陈武成:赵宏智和志同道合的人到我们这里来,通过支教的形式为我们偏远山区的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助了一臂之力。我们当地政府和教育部门也一直在积极作为,和他们同频共振。赵宏智去世了,但他们参与过的乡村教育有了很大变化,他若在天有灵,也会含笑九泉。
(妻子马辽艳过生日时,赵宏智从病榻上努力站起来,为妻子送去祝福)
赵宏智去世后,他退役不褪色、以生命践行使命的奉献精神深深地激励着更多的后来人。风华正茂的乡村优秀教师刘义兵,曾经在宕昌县兴化乡中心学校做区域教育行政管理,在赵宏智的感召下,他主动要求到硙子坝学校担任校长。成都人赵鑫大学期间就开始做公益,听说赵宏智的事迹后,今年3月专程赶到硙子坝进行调研,并决心以赵宏智为榜样,坚定投身公益奉献社会的信念。
赵鑫:每当我做公益遇到困难时,或者坚持不下去的时候,我就会想到赵宏智,他的精神品质对我是一种鞭策,成为我坚持做公益的力量源泉。
“我怕我没有机会,跟你说一声再见……”赵宏智生前,会在每年的毕业季,亲自弹着吉他,带领磑子坝小学的孩子们齐唱这首《再见》。在刚刚过去的这个清明节,磑子坝小学的学生们再次唱起这首歌,表达对赵宏智深深的缅怀之情。对这些大山里的孩子们来说,虽然敬爱的赵老师已经离去,但他勾画的蓝图在学生们的心中已经徐徐展开,让他们拥有了重新看待自己、看待世界的可能。
(注:文中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本期《中国退役军人》专栏
作者:杨鸿 张建动 魏凡凯 杨柳岗 张卫东
主播:胡铖铖 宋波
责编:张建动
主编:杨鸿
统筹:孙杰 邓曦光
监制:吕锡成 谭淑惠
甘肃省退役军人事务厅
甘肃省教育厅
中共甘肃省宕昌县委宣传部
宕昌县教育局
协助采访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