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清丽,女,军旅作家,现任《解放军文艺》杂志主编。从军以来,她以满腔热情创作出大量反映军人生活的小说和散文,在《人民文学》《十月》等期刊发表作品600余万字,先后出版了散文集《瞳孔·湾·湖》《月子》《爱情总是背对着我》,小说集《纸梦》《回望青春》《我爱桃花》,长篇小说《爱情底片》《光景》《从军记》等多部作品。荣获第十九届百花文学奖、第四届“中骏杯”《小说选刊》奖、《长江文艺》小说奖、《广州文艺》都市小说双年奖、《解放军报》长征文艺奖等多个文学奖项。
资料照片:军旅作家、《解放军文艺》杂志主编文清丽(受访者提供)
“这辈子一定要把军装穿好、好好当兵”
当一名军旅作家是文清丽从小的梦想。1986年,在位于陕西省渭北高原的一所高中里,18岁的文清丽正按部就班地学习各门课程,在文学的海洋里放飞梦想。有一天,市里突然传来要征招女兵的消息,这让她的心中泛起一阵阵涟漪。
文清丽:当时对我影响最深的就是《平凡的世界》《人生》这两本书,为什么喜欢文学?因为文学能让我看到另外一个世界,指引我走出黄土地,去看看外面的世界。而且由于哥哥在当兵,对我的影响很大,所以我就怀揣着对军营的向往,报名参了军。从军临行之前,我高中的语文老师在我的笔记本上写下这样一句赠言:“小溪,流就是出路。”我到现在还记得那句话。
一条清清浅浅的小溪在黄土地上蜿蜒流淌,终于如愿汇入了绿色军营这片充满希望的大海。可是,当跌跌撞撞地走上从军路,第一次穿上军装时,文清丽却慌张得无所适从。
文清丽:当年领了军装穿到身上,我走着要过马路的时候,心里感觉特别紧张,站在路口左右张望,等看不到车了才敢过去,为啥?我觉得我才刚穿上军装,万一被车撞了可就当不了兵了。就是那种对军营充满热爱和憧憬的心情,我当时就想,我这辈子一定要把军装穿好、好好当兵。
回忆起当兵之初的时光,文清丽的言语中满是深情,满是怀念。她笑着说,到部队后,和来自天南地北的战友们一起训练、生活,感觉日子都不一样了,都闪着光,感觉每一天心里都很踏实,都充满着希望,就连脚步也变得轻快了许多。
“要珍惜现在所拥有的,自己闯出一条路来”
也就在迎春花肆意绽放的时节,新兵训练阶段结束了,文清丽被分到一个专门生产方便面的食品厂。她从来没想过,自己开启军旅生涯的地方,竟然是方便面生产车间的流水线。
文清丽:我当时的主要任务就是坐在流水线旁摆方便面的汤料。机器运行得特别快,一分钟之内就有好几十包方便面从我们面前穿过去,我和战友要快速地把汤料放上去。
那时候,祖国南部边疆的战争硝烟已经散去,和平环境中平淡甚至略显枯燥的工作和生活,让文清丽的内心产生了些许惆怅。休息时,她常常一个人坐在宿舍的窗前,望着远处灰蒙蒙的天空发呆,感到孤独又迷茫。
文清丽:我刚开始是挺失落的,但后来我想,作为一个农村孩子,能穿上军装就已经很值得骄傲了,要珍惜现在所拥有的,自己闯出一条路来。班里有《解放军报》等报纸,我就琢磨着照着报纸上的稿子学着写新闻。写什么呢?好像没人写方便面,说不定这个题材还很新鲜,我就写了两页方格纸投给报社了。突然有一天教导员拿着报纸跟我说,小文,你的稿子发表了!我激动地拿来一看,也就四五十个字,小火柴盒一样的大小。
尽管只是几十个字的新闻稿件,但看到自己的名字变成印刷体登在报纸上,对当时的文清丽来说是莫大的鼓舞,她仿佛从平静如水的生活中寻到了一束光。从此,她把业余时间都用来读书、写作。星光不负赶路人,没过多久,擅长写东西的文清丽被调到厂部当了一名文书,从此,她更加专注于写作,发表的新闻和文学作品也更多了。那年年底,因为工作表现出色,文清丽成为单位唯一一位荣立三等功的女兵。
文清丽:从那之后我就坚持写稿、投稿。对我来说最有意义的是一篇散文,标题叫《今夜静悄悄》,投给《人民军队报》副刊,副刊编辑对我说,你这篇文章写得挺好的,我给你推荐到《西北军事文学》杂志。《西北军事文学》的编辑后来又跟我约稿,到1987年第五期又发了一组,叫《小小世界》。
就这样,勤于笔耕的文清丽在部队崭露头角,很快她也从部队的食品厂被调到基地政治部当了一名新闻报道员。采访中,文清丽感慨地说,那时候,她经常白天深入到火热的基层一线采访、搜集素材,晚上加班加点写稿子,日子过得很忙碌,也很充实。现在回头来看,那段工作经历,无形之中给自己以后的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军旅作家、《解放军文艺》杂志主编文清丽(受访者提供)
1988年8月25日,是文清丽永远难忘的日子。那天,她收到了原南京政治学院新闻系的录取通知书,终于如愿以偿可以到军校接受系统的教育培训了。至今,她还清晰地记得这样一件事,有天上写作课,教员在讲台上说,只有实地观察,才能写出好的报道,所以今天这节课同学们可以走出课堂,选一个地方,选一个主题,写一篇东西。经过短暂的思考之后,文清丽坐上公交车来到了南京长江大桥上,眼前滔滔的江水、来来往往的船只,还有雄伟高耸的大桥,一下子触动了她的创作灵感。
文清丽:来到南京政治学院,最大的感受就是眼界一下子变得特别开阔,也真正理解了老师们的良苦用心,要想写出高质量的作品,就一定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从原南京政治学院毕业后,文清丽被分到一个野战师的医院工作。当时,已经是陆军少尉的文清丽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从陕西渭北窑洞里走出来的她,又从窑洞里开始了她的军官生涯。
文清丽:去单位报到的那天,我进了营区,提着箱子一直往前走,问别人师医院的机关在哪里?人家跟我说朝后走,我走了好远才发现一个窑洞,那个窑洞当然比我们家的窑洞好得多,特别凉快。
好学上进的文清丽并没有因为在一家小小的师医院工作,而放松自己、懈怠工作,她经常随医护人员到班排去,到连队去,采写并发表了大量新闻作品和文学作品。不到一年时间,文清丽就凭借出色的工作表现走出了窑洞,前往师后勤部当了一名政工干事。新的岗位让她拥有了更多机会去一线部队,感受火热的军营生活,她的眼界由此也变得更为广阔。文清丽告诉记者,作为一名军旅作家,一定要贴近基层,把创作的笔触聚焦到一线,去书写军营、赞颂英雄、讴歌强军风采。
文清丽:那时候,我感到最幸福的就是下部队采访。工作这么多年了,只要我感觉工作状态有些倦怠的时候,就想到基层部队去采访,每次到练兵一线加了油、淬了火之后,回来就更有干劲了。
“文学创作还是快乐大于痛苦”
文清丽坦言,她是一个“晚熟”的人。直到最近几年,她才迎来文学创作的“井喷期”,以平均每年10部以上的中、短篇小说,约30万字的速度与体量,多次登上《人民文学》《中国作家》《十月》等文学期刊重镇,成为文坛上一抹耀眼的亮色。文清丽告诉记者,创作对她而言,有痛苦,但快乐更多。
文清丽:创作的时候,经常写着写着就写不下去了,是很痛苦的。因为你急于想把这个故事讲给读者听,但是又找不到让人耳目一新的表达方式去展现,那种感觉就像一只老虎被困在笼子里出不去一样。这个时候你又不想写,却又放不下,吃饭在想,睡觉也在想,有时候凌晨两三点钟醒了,突然想起一个细节,就赶紧起床去写。总之,我觉得文学创作还是“快乐”大于“痛苦”吧。
除了书写军旅生活之外,文清丽还是一个社会生活的描绘者。她向记者介绍说,自己作品中那些人物形象、故事细节,很多都来源于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体验。1992年,文清丽被调到原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工作,在那里,她陪着学员上解剖课、为老干部写生平事迹、帮去世的老干部操持后事……这些经历为她积攒了丰富的生命经验。
文清丽:最害怕的就是带学生去上解剖课,还没进解剖室就闻见一股福尔马林的味道。学生们在上课,我在旁边想看又不敢看,但一想到我只有尽量多地去体验生活,才能更好地去创作,便硬着头皮去观察。其实一路走来,我觉得每一段人生经历,对我来说都很重要,我遇到的每一个人,都给了我很多启示。
军旅作家、《解放军文艺》杂志主编文清丽(受访者提供)
日复一日在平凡的岗位上忙碌着,但文清丽内心里从没忘记过她的文学梦。1996年,当她听说原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招生的消息后,毫不犹豫地报了名,并如愿以偿地考入她一直向往的这座“文学殿堂”。在校期间,文清丽出版了她文学创作生涯中的第一本散文集,书名叫《瞳孔·湾·湖》。文清丽说,这部现在看起来略显稚嫩的小书,是她创作的一个转折点。
文清丽:这本散文集我原本取名叫“瞳孔里有湾清清的湖”,后来编辑给改成了《瞳孔·湾·湖》。这本书出版后,还专门开了个研讨会,很多评论家给予了高度评价,都说我的文风和我的名字一样清新亮丽,而且朴实亲切,细节也很饱满。我觉得无论是写散文还是写小说,情一定要真,情真意切才能打动读者,为文为人都要真诚,你真心喜爱这个故事、这个角色,才能把它写得打动人心。那时候,我觉得我的散文已经得到大家认可了,就想尝试着写小说。
刚开始尝试小说创作时,文清丽明显地感觉到有些吃力。好在那时她身处文学富矿之中,又有在小说创作上颇有建树的老师悉心指导,让她一点点拨开迷雾,逐渐走进小说创作的大门。
“从事军旅文学创作是我的使命所在”
从原解放军艺术学院毕业后,文清丽先是在解放军总医院办报纸、写人物传记、拍电视专题片,后来又到原解放军出版社当图书编辑,先后编辑出版过铁流的纪实文学《中国驱逐舰备忘录》、毕淑敏的散文集《相信,所以不再注视》等优秀作品。2003年,原解放军出版社与原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合并,文清丽成为著名文学期刊《解放军文艺》的一名编辑。文清丽动情地说,这本杂志对她来说意义深远,是她从军后最喜欢的刊物,也是她文学梦的起点。
文清丽(前排左四)参加中国作家协会《小说选刊》组织的赴遵义采风活动(受访者提供)
如今,已经成为《解放军文艺》杂志主编的文清丽,对稿件的判断和选取依然保持着一条铁律,那就是刊发的作品能够弘扬战斗文化、服务基层官兵,能够为官兵们所喜爱。她不遗余力地关心爱护和扶持来自基层一线的作者,带领团队不断推动军事文学创作繁荣发展,让《解放军文艺》成为新时代弘扬主旋律的生力军和先锋力量。
文清丽:我觉得《解放军文艺》一定要有我们自己的特色,为部队中心工作服务、为官兵服务;题材要新,要感人,能让读者产生共鸣;要让官兵读完以后,就像听到冲锋号一样,自豪感、荣誉感油然而生。当然还要接地气,我们一定要写官兵爱看的故事。所以我对一些基层官兵的投稿是非常重视的,哪怕稿子的基础差一点,我们也要带着作者反复打磨修改,争取把这篇稿子抢救过来。
这些年,一边是繁重紧张的编辑工作,一边是马不停蹄的文学创作,文清丽游刃有余地切换着角色。仅2019年,文清丽就密集地出版和发表了一部长篇小说《爱情底片》、三部短篇小说、七部中篇小说。2022年12月,她创作的长篇现实主义题材小说《从军记》横空出世,这部被誉为“女兵版‘农家军歌’”和“军营版《人世间》”的重磅作品出版后,赢得了广泛好评。
文清丽:《从军记》这部小说是我对自己30多年人生经历的一次回顾。因为我写东西喜欢以真实的生活为蓝本,如果我们写自己熟悉的生活它会非常打动人,所以这部小说大致的脉络是真实的。好多读者认为这部小说是自传体,可能因为许多细节太真实了。小说有一定的创作规律,特别是如何构建人物关系,只有写出了复杂的人物关系,小说才能立得起来。
2022年12月,文清丽创作的长篇现实主义题材小说《从军记》出版(受访者提供)
《从军记》是一部女军人的成长史。实际上,在文清丽创作的作品中,女兵生活是较为常见的一个题材,尤其是农家女兵。因为对文清丽而言,写女军人,就是在写她自己对人生对社会的独特思考,写作过程中,她更富有真情实感。
文清丽:农村女兵是一个很新颖的小说创作题材,从自身来讲,因为我非常了解这个群体,发自内心地想为她们去创作作品。《从军记》写完以后,我的思绪和灵感就像一条小溪慢慢地汇聚成了一条大河,总是感觉到意犹未尽。
从军三十八年,从一名普通女兵成长为军旅作家,文清丽生命中的每个阶段都烙上了绿色的鲜明印迹。文清丽告诉记者,这么多年来,她笔耕不辍,就是想用文字真实地呈现火热的军营生活和中国军人的精神风貌,想把作品的每一个细节都写得饱满、新颖,让每一个读者尤其是即将参军的青年从中有所感悟。未来,她会继续勤奋耕耘,在文坛上犁出一道属于军事文学的别样风景。
(央广网·军事频道 记者:危瑶 播音:朱江 徐佳慧)
- 2025-07-21 09:45:14
- 2025-07-21 08:57:21
- 2025-07-21 08:57:16
- 2025-07-21 07:11:46
- 2025-07-21 01:56:31

关注精彩内容